关于建立“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构
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
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市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滨州高质量发展。建立“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推动科教、产教、校地、校企加快融合,既是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我市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华丽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必将点线贯通、集优成势、融合聚能,更好地支撑和引领富强滨州建设。
二、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一城两院八校”建设,坚持科技创新要素引育并举、协调
联动,以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目标,突出体制机
制创新,以链条化促进协同配套,以高端化集聚人才技术,
以融合化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加快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
桥国科研究院建设,示范带动校、企、政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10个以上,培育组建一批不同主体、不同路径、不同模式
的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推进、科
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滨州样板。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魏桥国科研究院建设,打造“院+ 系+ 园”
创新模式
1.完善魏桥国科研究院机制。创新高等教育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按照技术研发、服务支撑“双线”管理运营,加
快魏桥国科研究院组织架构搭建、公司运营管理和主体建
设。技术研发体系负责整体研究方向监督把关以及研究院公
司品牌宣传、吸引项目和人才入驻。服务支撑体系负责日常
运营管理和项目服务支持,组织和协调产业集群资源以及国
科大专家、技术资源。
2.布局建设7 个方向研究中心。实行“双支点”协同战略,分别设立魏桥国科怀柔研究院和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公司。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优质教科研资源和滨州产业集群生态优势,以共建共享模式布局建设智能制造与大数据、金属材料、纺织材料、新能源、环境、高端化学、工业设计与品牌营销等7个方向研究中心,在7个研究中心基础上完成渤海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和专业设置规划,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2020年底前,7个研发中心落地运行,常驻研发人员达到100人以上。
3.规划建设7个转化示范园区。依托7个研究中心,结合滨州产业发展需求,编制魏桥国科“科创指南”,2020年底前完成信息技术、金属、纺织、新能源、环境科学、高端化学、设计与营销等7个转化示范园规划编制。通过“科创指南”逐步引入科技研发项目,在相应的转化示范园区落地,实现“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加速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运营,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1.理顺体制机制,实现高效有序运转。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公司化运行机制,组织召开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完成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建。建立健全薪酬待遇、绩效考核等配套内控制度,优化服务工作流程,明确职责、任务和标准,实行扁平化内部管理。
2.强化基础支撑,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加快“八大中
心”管理运营,全面启动学术交流、展示交易、商务服务、
检验检测、设备共享、人力资源、数据咨询、创意设计等相
关服务。突出科研创新服务、工作生活保障服务、运营管理
服务、智能控制等四大板块,规划、设计和建设渤海智慧服
务平台。积极承接世界高端铝业峰会、世界家纺大会、2020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
3.全面招商推介,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制定出台招商
优惠政策、入驻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明确招商目标任务、
路径办法、人员队伍等,6月底前完成首批科研机构签约,
12月底前落地各类机构50 家以上。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协作等方式,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滨州分院建设协议,引进2家以上风险投资机
构,打造集“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科技研发转化中心、
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科技产业集群。
4.创新方法路径,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出台《滨州
市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管理办法(试行)》,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的载体和通道,对获得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或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地)等科研平台的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引导企业科研平台提质升级,进一步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所需编制根据实际需要由机构编制部门提供保障。
(三)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推进“双元制”职
业教育模式
1.深化校企“双元育人”。出台《滨州市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滨州职业学院
“双高”建设计划,骨干专业积极试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
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展招
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协
同科研攻关等工作,打造校企共建品牌专业,年内新增校企
合作企业50家,打造30个校企合作示范专业。
2.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探索实施校地融合发展项目,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教为支撑,通过创新券
等方式给予支持,带动市级示范校和品牌专业建设,助推能
工巧匠进职校活动,实施一批重大职教课题研究。以建设渤
海科创城产教融合园区、京博产教融合型企业为突破口,建
立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和培养机制,对“产教融合型企
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
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全力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区。
3.加快渤海科技大学建设。引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资源,完成渤海科技大学申请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
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确定师资设置及配置方案、专业配置
及课程方案,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应用型特色工科大学。
(四)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1.启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出台《滨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管理办法》,沿链聚合创新要素,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形成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渤海科创城和10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示范引领,引导市域内N 个研发主体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共建共享融合创新平台,形成“1+10+N”开放融合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推进山东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带动铝产业上下游5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打造全省示范样板。出台《滨州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聚焦产业、创新模式、营造生态、提升集群”的思路,加速“政产学研金服用”七要素互融互通,在高端铝、生态纺织、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前沿新兴产业培育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重塑创新要素供应,打造产业链完整、创新链赋能、价值链升值、市场链广泛的产业集群。
3.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投融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新型运行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自主权。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学化研发组织体系和内控制度,全面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灵活包容的人才机制、开放创新的合作机制,建立多元化股权收益激励机制及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五)加快科技金融融合,推动双向发力同频共振
1.优化科技金融环境。放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政策示范效应,促成中小企业科技金融贷款突破1亿元。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优势,引进2家以上风险投资机构。对接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平台资源,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上网,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网上高效对接。
2.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围绕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支持企业与市内外高校广泛合作,建立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动态项目库。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高企贷” “科创贷”等金融创新产品,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六)优化科技服务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积极招引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对接,充分挖掘我市“十强”产业比较优势,找准融合对接的发力点,大力招引京津企业、
科创资源和高端人才。组织2次以上全市性产学研合作对接
活动,引进京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平台3家以上。
借助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平台优势,积极引进技术、信息、
测试、标准、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26家以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2.加快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改革牵引、创新机制”的原则,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实体性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拓宽技术转移通道,建立科技成果精准推送机制,确保年内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30%以上。出台《滨州市创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活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运行机制。成立全市“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指挥部和工作专班,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教育、科技市领导任指挥长,市教育局、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指挥长,成员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下设工作专班由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主办部门和相关协办部门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相关部门抽调同志任成员。各任务实施主体按照“三化”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工作配档表,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二)强化协调联动,实现融合创新。实施市县区协同、
部门单位联动培育机制,集成全市相关科技政策和资源培育
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平台,通过产学
研合作模式合建或联建新型研发机构。借助全市“双招双引”
和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招商大平台,强化校地合作、院企合
作,探索融合创新路径。
(三)强化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对标上级政策和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梳理完善市级科技政策体系,消除政策覆盖盲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一城两院八校”布局和“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建设成效和经验做法,增强社会各界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认知度和对一体化科创体系的参与度。
附件:1.建立“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指挥部+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名单(略)
2.建立“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任务目标及分工配档表(略)